他們的小手握著零錢,也在學會握住自己
- Chiung-wen Chang
- Aug 13
- 3 min read
撰文| 張瑋翔 @2025夏

夜市總是熱鬧的。孩子們一見到我,總會從攤位之間穿梭跑來,笑著問:「老師你要不要吃這家的炸雞塊?超好吃!」或是直接拉起我的手:「老師你快看,今天的棉花糖做成氣球的樣子耶!還有那個像花一樣的好漂亮!」
他們的眼睛閃閃發亮,像是等不及和我分享他們的小小世界。那是屬於玉里的夜晚,喧鬧中帶著熟悉、樸實又真摯的情感。
但當孩子們開心地介紹這些攤位時,身為一位在偏鄉工作的老師,我心裡卻常常升起一種矛盾感。眼前的這份熱鬧,是他們童年生活的重要組成;然而,我也忍不住在心裡盤算:為什麼這裡的夜市,一杯飲料可以要七、八十元,一份炸物甚至動輒超過百元?這樣的價格,和我在台北看到的,幾乎沒有差別,甚至有些還更貴。
有一次,我陪一位學生在夜市繞了幾圈,他手上握著一張百元鈔票,一直沒買東西。我問他:「你不是說很想吃那家地瓜球嗎?」他搖搖頭說:「我怕等一下看到更想吃的就沒錢了。」我聽了笑出來,卻也感受到他內心那份小小的不安與猶豫。
這樣的情境,表面上看是單純的零用錢使用,但背後其實正是理財素養的入門課:學會權衡、做選擇、面對資源有限的現實。而更深層的是一場社會情緒學習的歷程──孩子在過程中體會到等待、放棄與後悔,也學著去管理「我想要」和「我能做」之間的張力。
在台北,去夜市可能只是日常的消費習慣;但在玉里,一百元代表的意義可能大不相同。尤其對一些家裡手頭較緊的孩子來說,這樣的消費背後,是一整天沒買其他東西的取捨。這樣的對比與拉扯,讓我更加關注「孩子如何看待金錢與選擇」這件事。如果我們的教育只教孩子記帳;而沒有幫助他們理解「情緒與選擇的關係」,那麼所謂的金錢素養,很容易流於表面。這也是我開始思考:偏鄉孩子需要的或許不只是計算能力,而是讓他們在生活中練習思考、感受與決定的機會。
不久前,我讀到新北市文林國小的「文林銀行」計畫,深受感動。這所學校為孩子打造了一套模擬銀行制度,學生可以透過擔任小幫手、完成班級任務等方式,獲得「文林幣」作為報酬,再將它們存入「文林銀行」,或拿去「柑仔店」兌換想要的文具、零食甚至服務。他們還有存摺、利息、提款單這些真實操作流程。這不是單純的扮家家酒,而是讓孩子們在實際的情境中,慢慢明白「錢是努力來的」、「存錢是一種選擇」、「花錢需要思考」。
這樣的教育讓我反思:在偏鄉的我們,是否也有機會創造出一個屬於孩子的「儲蓄練習場」畢竟,要培養理財能力,不該只是等到他們成年之後,而是從一次次的抉擇與等待中,逐漸建立責任與判斷的肌肉。
這兩年,我在教室裡教孩子分辨「需要」與「想要」;在夜市裡陪著他們數著零錢,學習做選擇。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其實都是他們走向獨立的練習。當我們談理財,不只是教會孩子怎麼存錢,而是教會他們如何對生活做出負責的決定,也練習看見他人的需要。
這其實也回應了這個世界正在努力的事。聯合國在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提到,要讓每個孩子都能接受有品質的教育,也要幫助每個人都能有穩定的生活、不被貧窮困住。而我們在教室裡做的、在鄉鎮裡推動的,不也正是一樣的信念嗎?
如果這個世界有一天會變得更好,或許就從孩子們開始:從他們學會一點點自我管理、一點點情緒照顧、一點點存錢與幫助別人開始。畢竟,真正能支撐起未來的,不是我們替他們存下了多少錢,而是他們在心裡,存下了多少希望與信任。
因為這一切的根基,不是資本,而是每一份相信:相信有人需要幫助,也相信有天自己也能幫得上忙。這就是「儲蓄互助社」的精神,在生活中建立信任,在教育中累積力量。我們不只是教孩子怎麼使用錢,而是讓他們慢慢懂得:
我有能力照顧自己,也有能力成為別人的力量。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