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吳柏均 @2024 春晦
聽到經濟學總會覺得很複雜、好多數字、好困難,但其實經濟學就落實在我們生活之中,更別說行為經濟學 (Behavioral Economics) 更是將人類心理也納入考量的一門學問。經濟學和行為經濟學看字面上感覺好像都是經濟學的範疇內,但是兩者到底差在哪裡呢?
二者最大的差異就在於研究什麼樣的人在進行經濟活動。傳統的經濟學主要以理性的角度進行探討,是運用所獲得的所有訊息,以做出將自身利益最大化決定的人作為研究主體。但是回到現實層面,如此完美的人真的存在嗎?
現實生活中太多人的經濟活動並不合理,例如為了看自己的偶像而花上大把鈔票買黃牛票、將自己的身家拿去賭彩券的也並不是沒有聽過,而這類傳統經濟學理論無法解釋的經濟行為,反倒變成心理學家所研究的主題內容。
為了映證行為經濟學的概念,來嘗試做看看兩個二選一的題目吧!
Q1:有一天你獲得了獎金1000元,按下A按鈕有50%的機率會獎金翻倍成2000元,按下B按鈕會額外獲得獎金500元,你會選擇哪一個呢? Q2:有一天你獲得了獎金2000元,按下C按鈕有50%的機率會獎金減半為1000元,按下D按鈕會直接損失獎金500元,你會選擇哪一個呢?
以上兩道題目正是心理學家Daniel Kahneman和Amos Tversky針對行為經濟學所做的實驗問題。在Q1的部分,有84%的作答者選擇可以直接獲得獎金的B按鈕;在Q2的部分,有69%的作答者選擇了賭一把的C按鈕。
但相信各位在高中期間都有學過期望值的概念,應該可以發現到4個選項的期望值都是1500元,而不平均的選擇卻是傳統經濟理論所無法解釋的。人面臨到決策時會根據心理的參考標準不同,對於風險會有不同態度。
人在面臨獲利時,會選擇盡可能不要冒風險;而在面臨損失時,反而會願意去賭一把成為冒險家,而這就是心理學家Daniel Kahneman和Amos Tversky所提出的展望理論。Daniel Kahneman也因為展望理論獲得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至於「為什麼人會有這樣的決策?」在經過研究發現是認知偏誤 (Cognitive bias)所導致的。認知偏誤是屬於無意識在心中產生判斷標準的偏差,人類並非與傳統經濟學架構下的理性模型相同,並無法在一瞬間統整所有訊息並做出判斷,因此人類更傾向於利用直覺預測答案,而這時候就會產生認知偏誤。在前面所提到的實驗中,人類會認為損失所帶來的負效用是利得正效用的2~3倍,因此在損失時產生規避,進而期望透過賭博的方式來減少自身損失。而行為經濟學裡面還有很多潛藏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例子,未來再繼續與大家分享。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