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不擅記帳也能自創理財絕活

Updated: Dec 8, 2021

撰文 | 薛偉廷 @2021 澄冬


通常對於記帳的想像,多半是嚴謹地記錄所有的收支款項,甚至還會分為流水帳與分類帳。本文旨在提供多樣的理財入門磚,讓不擅記帳的夥伴們參考,因此不會對傳統的記帳技術著墨過多。筆者近年曾進行相關的調查與訪談,後續將透過四個關於「如何掌握自身財務狀況」的案例來分享我的觀點。

照片來源:由筆者與友人共同拍攝


案例A 我其實不太確定自己花了多少錢?或是錢花到哪去?但我會依照帳戶餘額來判斷自己的財務狀況。另外,因為平時都讓自己固定提領一千元,所以會參考每張一千元消耗時間的長短,來評斷自身的收支狀態。如果三天內就需要再次提款,代表錢花得有點兇,之後要節制;如果超過五天才需要提錢,代表最近夠拮据,應該還有本錢可以約聚餐。

案例B 我不愛記帳,但每次花錢時或花完錢以後,都會問自己這筆錢花得應不應該。如果覺得不應該的話就會記起來,若是在某段期間加總金額偏高,我就會反省自己近期的用錢標準,看是不是有亂花錢的問題。

案例C 因為平時有打工存錢的習慣,但又不想要斤斤計較每一筆花費,所以我給自己設定每月存款金額。只要在發薪日當天就把錢存進去,剩下的錢就隨便花,只要能撐到下個月發薪日就好!

案例D 除了查看帳戶餘額之外,因為日常的開銷絕大多數集中在飲食,所以我只記錄或留心自己在飲食方面的開銷。如果太常聚餐或上館子導致開銷過高,之後就會暫時避開一些聚會行程。

這四個案例有其不同的脈絡及特色,其實基於動機、用途以及財務狀態的不同,每個人所適用的方式自然不同,以下分享主編對於四個案例的看法:


案例A儘管不清楚自己的金錢流量及流向,但會透過餘額來掌握自身的財務,其自創以紙鈔消耗的時間長短作為判斷依據,其實是給自己建立一個的警示指標。案例B也許是沒有財務上的壓力,只是希望不亂花錢,因此採用負面表列的方式,用以提醒自己須遵守財務紀律,是很貼近自身處境及需求的記帳方式。案例C則顯得務實又頗有個性,深知自己必須存錢,但又不希望花錢時需斤斤計較,索性在發薪日就將固定金額先存進帳戶,扣除要撐到下個月發薪日的必要開銷,剩下的錢就可以花得很瀟灑。案例D則依據個人的消費習慣,僅針對特定的類別記錄開銷,即使沒有將所有的收支逐筆記錄,但相對輕鬆地就能有效管控自身的收支狀態,亦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資料來源:筆者自製


以上四個案例都不是採用傳統的記帳,但個別關注到存款餘額(存量)、花費金額(流量)、錢花到哪去(流向),甚至是用錢標準(財務紀律),而策略也不盡相同;甚至沒有藉由記帳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不擅於記帳的朋友,不妨參考上述案例來建構適合自己的理財模式。


記錄只是基本功,分析才是真本事

對於個人財務的掌握,無論用什麼方式記錄財務狀況,真正重要之處在於後續的分析與實踐,之所以會這樣說是因為有些朋友可能長期記帳,卻總是常出現周轉不靈或是過度消費等狀況。因此若只有單純的記錄收支,對個人財務並沒有太大的幫助。當然,做記錄仍是重要的,因為有好的記錄才有辦法進一步地分析。


關於評估財務狀況,普遍多是採用「量入為出」的概念,以每個月的收入來規劃支出,執行上則多會採「節流」的策略去調整;不過對於某些國家或組織乃至個人,則會採用「量出為入」的概念,執行上則偏向「開源」的策略,例如:國家部門先衡量支出編列年度預算後,再開始籌措收入。回到個人的層次,近年彈性工作、斜槓多工等非典型就業型態興起,除工時彈性,收入也變得不固定,因此有些人或許更適合採用「量出為入」的概念。筆者認為無論採用何者概念,只要適合自己並能讓個人達成「收支平衡」,那就是個好策略!


個人的財務狀況,不僅包含個人收入、支出等,甚至還需要掌握資產及負債等資訊。基於篇幅有限,本文僅能在此收尾,但可以預告未來筆者個人將撰寫系列文章,針對收支、資產與負債等相關概念進行延續探討。

132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enta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