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李夷 @2023 秋穗
在經歷一年由地方選舉而引發的學術倫理爭議與危機後,作為公民的我們實有必要對那些擁有高學歷,抑或「正在追求」高學歷的菁英們提問,究竟那張他不公開,也便沒有多少人能知道其專業的文憑有何意義?為何同樣持有國家認證的學歷,有些人就是被認為「才德兼具」而有些人就是被認為是「買學歷」呢?這是一連串繁雜問題的開端,本文也無法進行適當的周全討論,只得透過向各位引介書籍的方式擴大此議題的深度與廣度。
《出身:不平等的選拔與菁英的自我複製》是由現美國西北大學管理學系教授勞倫.里維拉(Lauren Rivera)在2015年出版的研究結果。其透過對學生如何從名牌大學(如常春藤聯盟諸校)被聘用到EPS公司(elite professional service,通常是指投資銀行、諮詢公司與律師事務所,為美國大學生畢業後起薪最高的工作)的實務考察,提出幾項重要觀察。
其一是EPS公司那樣被認為將區分大學生個體在日後發展可能性的面試,通常相當主觀,也因此會使偏見、喜好等我們希望被排除在才能判斷之外的個人訊息被不同程度地放大。
其二是EPS公司就是「看校名」那不僅是因為它們把篩選人才的責任推卸予大學階段,更在於EPS公司的既有文化、員工、服務客群正是由名牌大學組成,這些人自然傾向於相信「與自己有相同經歷的人具有與眾不同的高品質」。
其三是那些正在嘗試階級上升的,好不容易才進入名牌大學的底層學生,通常盲目迷信於「好成績」而忽視去建構社會關係網與其他上流階級將認同、辨識的指標(如運動喜好、談吐方式)。
以上幾點當然只是筆者對該書的幾處摘取,卻也是筆者認為我們最能夠引以為鏡的觀點。在不改變現行社會體制的前提下,我們大概很難解決既有優勢者利用優勢所造成社會不平等,而如「接受教育要談學費、生活費、失去的工作報酬」、「學歷、成績、專業外要談社會關係、言行習慣」等不斷被提出的門檻,也都反映了向上階級流動的困難,但我們還是能嘗試以漸進式的、助人助己的方法尋求突破的機會。
筆者在此想藉對《出身》引介的機會指出,儲互社—不論是基於大學或地緣—除了有金融方面的功能之外,尚有提供個人去建立社群、社會關係,而免於被市場機制徹底分解為原子化個體的意義。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