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薛偉廷、張瓊文、李夷、吳柏均 @2023 合作事業報導 第120期
2014年底,幾位投入合作社教育推廣的東華大學教師與學生在全國婦女聯合會所舉辦的工作坊中,經儲蓄互助協會花蓮區會主任侯阿金介紹,首次接觸儲互社的概念。正因我們在高教現場觀察到青年貧窮的內涵不止於「畢業即失業」,還包括在學生的經濟拮据與金融素養不足等諸多問題,這些議題都衝擊著大學生的學習效果與生活品質,因此我們開始思考是否能將這一套強調自助互助的平民金融制度引入大學校園,讓學生在求學階段就能透過「做中學」來認識儲互社的價值、功能與運作,並且也藉由定期存股與靈活周轉,來改善求學階段的經濟瓶頸、提昇理財知能。
我們在花蓮區會的引介安排下,於隔年4月份拜訪績優的門諾儲互社,此行激勵了我們成立一個「以學生為主體」的儲互社。再經莊金生顧問、于躍門教授、張英陣教授與陳岫之女士等多位先進之鼓勵,讓我們在不被看好的處境下堅持理念,於2015年12月順利召開發起人會議。待到2016年11月,在時任花蓮區會主委李春風女士、胡永寶校長、侯阿金主任、王志翔督導不辭辛勞地指導與支持下,東華校園儲蓄互助社(以下簡稱東華校園社)召開創立大會,正式為「校園儲蓄互助運動」揭開新頁。
誠然,運營一個以校園為中心,循學生為核心的儲互社,將比一般依地緣而創立之單位社遭遇更多挑戰。在宣傳方面,絕大多數師生對儲互社並不熟悉,乃至於錯將儲互社視作老鼠會、互助會的現象,讓我們的社員招募受阻;在社員屬性方面,我們的股金總額也受限於學生社員普遍的經濟處境而偏低。換言之,目前的東華校園社仍屬微型的單位社,但這並不妨礙東華校園社作為「學習型組織」的核心理念,一方面著眼於培養學生的理財知能,協助其邁向經濟獨立,另一方面將大學生的創意與活力導入儲互社運動,增加青年群體的感知度、擴大儲互社的影響力,進而形成可持續的正回饋。
青年世代的參與、認同與歸屬
東華校園社正因有學生及校友擔任理事並實際參與社務,而能提出為學生所實用之專案,如應學生小額需求而生的「黃金吐司專案」,又如基於東華學生之用車需求而設計的「歐多拜專案」—讓學生們以較便宜的現金優惠價購車,卻仍能比照銀行零利率分期還款,甚至還有面向租屋需求的「無殼蝸牛專案」、應對畢旅費用的「fly-away專案」等。過去曾有擔任理事的老師表示,「老師與學生的經濟處境截然不同,因此若沒有學生理事參與其中,我們是無法設計出如此貼近學生真實需求的方案。」由上述專案的設計可以看出,即便是儲互社系統內之各單位社,也有因地制宜、應人而治之必要。且為了有效推廣、延續儲互社,我們勢必要具備與時俱進、快速應變,以在今日回應青年需求的能力。如近年來,隨著東華校園社的社員逐漸步入社會,並反饋社會青年的處境與需求,本社近期亦嘗試推動接應青年踏入社會的專案,期以回應社員的反饋。
在提出各式專案外,我們認為儲互社也應提供社員更深度的參與空間,才不會淪為僅具功能性的周轉工具。學生理事及校友理事的直接參與,不僅讓年輕世代的需求得以被看見、被接應,且當學生社員發現可以透過參與儲互社的治理創造改變時,其對儲互社才會產生認同與歸屬感,進而投身儲互社運動。儘管當前的法規仍限制參選理監事者須年滿23歲,使大學生無法參選理事,但當協會理事長李春風女士在今年初到訪東華校園社時,便表示協會已將著手下修參選之年齡限制,期望提升年輕世代的參與,成為活絡儲互社的新血!於此感謝儲蓄互助協會的相挺,也期許本社能成為青年參與儲互社的典範,為儲互社吸引更多生力軍加入!
面對風險也打開希望的想像
近年東華校園社持續地思索自身的定位。由於本社缺乏地緣、宗教的推行基礎,在初期成立的動員歷程中,我們察覺到一般民眾及年輕人幾乎都不認識儲蓄互助社,並時常錯將其視作老鼠會、互助會。我們由此經驗認識到,在使儲互社跨出地緣、宗教基礎—以上兩元素也是多數臺灣青年已淡化的性質—尋求傳承前,必須以更周延的方法向人們介紹工作、分享理念,本社也因此在近年逐漸開展社會推廣與倡議。
2021年,東華校園社參與了天下雜誌U20國際青年論壇,分享近年觀察到的學生及社會青年的周轉困境、金融素養不足,並藉此點出東華校園社選擇深耕校園的意義。其實除了常見的車禍手術、網貸詐騙、信用卡卡債等例子,社會中不乏有龐氏騙局、老鼠會直銷與金融通訊詐騙,甚至是近期的柬埔寨人口販運等陷阱環伺。面對這些危險,家長及學生多半會採取「不接觸」的保護措施。然而,「不接觸」多數時候也就意味著不理解,不理解則將使人缺乏防範意識及應對能力。以信用卡為例,使用得宜不僅可以協助個人周轉度過難關,更可提升信用評分,但若缺乏理解且恣意亂刷卻會造成卡債危機。因此,我們主張比起不接觸的鴕鳥式保護,更應該讓青年學子藉由培力獲得足夠的知能,以學會如何妥善運用工具及判斷風險。
在這段實踐及倡議的歷程中,夥伴們認為儲蓄互助社不僅可以發揮經濟支持的功能,更應該積極促進金融素養的養成。若儲蓄互助社能成為青年學子的支持系統,便可在協助青年學子面對風險的同時,打開希望的想像,期待將來有更多儲互社一同加入深耕校園培力的行列!
年輕世代的盼望:多元發展的校園儲蓄互助社運動
在與其他大學之聯絡方面,東華校園社陸續收到來自慈濟、逢甲、文藻等各校師生的聯繫,希望能了解東華校園社的經驗。其中如逢甲團隊已開始動員成立儲互社,並與本社透過月會交流,一同討論動員的問題與策略、分享彼此的資源。儘管疫情阻隔了實體聚會,即便兩校各在山一邊,我們仍能透過網路相知相惜。
其實疫情導致的不便,也使得青年們對於儲互社社務的「優化」引頸期盼,過去彼此曾分享使用數位銀行、純網銀及行動支付等數位金融工具的經驗,更曾論及各種線上會議工具的運用竅門與利弊,這些聚焦在數位工具的討論核心,並非是「數位化」而是「優化」,期待透過工具讓社務運作更順暢、讓社員更便利。不過,有夥伴也提出每個單位社的特性、社員屬性不盡相同,因此數位化並不應該一體適用,每個單位社都是獨立運作的儲互社,有相異的脈絡、困境及痛點;然而,「如何運用工具優化,解決困境、促進社務運作?」卻是各單位社共通的課題,因此若各單位社得以彈性發展其適用的工具「優化」社務運作,跨社交流時便能相互借鏡與學習。最後,在此誠摯感謝曾與我們分享交流的新樓社、馬偕社,希冀日後能與更多的儲互社夥伴們相互觀摩、學習。
有你有我的合作社運動
在向社會倡議方面,2020年底,東華校園社與中華民國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台灣勞工陣線、台中市友善住宅公用合作社等十幾間合作社及非營利組織聯名,建請監察院啟動「合作事業發展調查研究」,透過調查針對政府相關單位推展合作社之行政怠惰提出相關糾正,要求行政機關改善。從組織召開記者會、向監察委員陳情到協助調查研究,至今東華校園社仍持續地參與其中。有理事表示:「雖然我國儲蓄互助社跟合作社有著不同的法源,但其實都在實踐以人為本的經濟民主,在資本主義盛行的當代,不同類型的合作社更應相互扶持,藉此壯大合作經濟網絡,以對抗資本的力量,也因此不僅贊同參與聯名,亦期盼將來各類型的合作社、儲互社間能發展更多的社間合作。」與此同時,東華校園社也接連收到來自勞動、長照等類型合作社的聯繫,討論與儲互社進行社間合作的可能。日前亦曾聽聞住宅合作社因現行法令規定合作社不得融資,且住宅興建資金方面陷入困難。在與推動合作住宅的夥伴討論中曾談及,若儲互社能透過聯合貸款及社間合作等模式,共同支持住宅合作社,不僅可以協助住宅合作社推動及運作,亦能透過社間合作活化餘裕的閒置股金,替儲互社帶來長期且穩定的貸款收入。綜上所述,東華校園社持續與各合作社的交流及合作,是因為我們認為儲互社也能為合作社運動盡一份心力,實踐自助互助的精神。
團結經濟:僅管艱難仍願攜手共創
東華校園社近年參與U20國際青年論壇、陪伴逢甲團隊、投入合作社運動等,持續努力讓儲蓄互助社被社會各界認識,也期盼能讓年輕人理解並加入儲蓄互助社。這些行動的背後,其實更呼應對儲蓄互助社運動的觀察和理解,「滲透率不足」、「社員結構持續老化」的課題早已是老調重彈,但「推動金融教育」、「優化社務運作」及「促進社間合作」等則具有龐大的發展潛力與實踐意義。雖然東華校園社的力量有限,但我們相信藉由橫向連結全國三百多間儲互社,形成團結經濟的網絡,進而解決社會課題並活絡儲互社發展絕非難事,期待突破既有困境並開創新氣象!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