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薛偉廷 @2021 春晦
螞蟻集團全名為螞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阿里巴巴集團將金融業務拆分後所創立的網路金融服務公司。除了提供網路購物、數位監控等服務之外,並提供行動支付、小額投資、賒帳、借貸等金融服務。2020年7月,螞蟻集團宣布將要在上海及香港兩地進行上市IPO,上市金額高達約350億美金,為全球史上最高額的上市案。結果同年11月3日,原訂上市日的兩天前,上海證券交易所與香港交易所宣布將暫緩螞蟻集團IPO案,遭暫緩的原因有一說是因為在10月24日的金融峰會中,螞蟻集團實際控制人馬雲的言論直接挑戰了中國國家副主席王岐山的開場演說,並批判了中國既有的金融監管主張。因此,不久馬雲及螞蟻集團便遭到中國金融監管單位約談,最終也導致了螞蟻集團的IPO案遭到暫緩。
關於螞蟻集團IPO案受阻的因素眾說紛紜,整個事件也仍在進行中,不過本期的社刊卻想從合作的角度出發來解析,先談談什麼是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 IPO 的翻譯即「首次公開募股」,從合作的角度來看,當一個合作方案需要的資金超過一間公司甚至一個國家可負擔時,若想要繼續推動該方案便需要透過集資,向外國投資人、公司員工、本國企業與民眾等多元的對象進行集資。而當願意支持合作的對象出資時,則給予其參與合作方案的權益證明即為股票;不過,那又為何需要讓股票能夠被交易呢?以合作的角度來看,許多方案的實踐可能需要長期的投入,舉例來說假如方案是要合作建置離岸風電的話,從集資、建置、生產到獲利回本的過程可能長達數年甚至更久。假設前述過程需要十年,要將一筆錢投入十年而無法抽離,很可能會使無人願意參與集資,而造成合作方案就此破局,所以若股票有市場可以交易,擁有股票的合作夥伴需要資金時便可將股票賣出,由另一位認同、願意支持該合作方案的人購入,透過資金的一進一出,不僅讓需要資金的夥伴得以周轉,更維繫了原本合作方案的延續。因此金融交易市場的出現,原意便是使資本具有流動性,而讓合作能夠順利推動。談論了以合作視野看IPO的觀點,回到現實的狀況來看,如今多數金融市場投資人的目標其實是套利,故其不見得會在意合作方案的內容與延續,而只在乎股價會不會漲,像是期貨等金融商品,透過沽空股票甚至是在股價下跌時獲利,於是在市場的漲跌起伏中,透過點擊螢幕進行買賣就有可能賺入龐大的利差,儘管投資人除了點擊螢幕之外其實什麼也沒做。
回到該事件來看,中國的「社會」具有其獨特的社會主義色彩底蘊,導致社會中不乏諸多反對及批判資本主義、金融科技的聲音。況且任何國家在面對規模如此龐大的金融科技變革時,大概都會相對謹慎,尤其是螞蟻集團的上市IPO可能將使其具有「大到不能倒」的規模,因此連帶對於社會、政治與經濟的影響力也就不容小覷。本文尚且忽略了螞蟻集團究竟是「科技」還是「金融」公司的爭議,以及其透過大數據掌有海量使用者行為數據,而形成資訊不對稱的優勢,這些都可能是中國金融監管單位所擔憂的因素。至今事件仍在進行中,對於該事件主編周邊亦有不少人提出「政治凌駕商業」的觀點,認為中國係基於政治因素而強行介入商業運作,其實主編並不否認有政治因素參雜其中,只是對於事件的分析,必須考量其社會的脈絡與特性,並且解析背後的金融運作與資本流動。回顧過往面對大型科技、金融的變革時,像是Uber平台當初進軍國際,各國政府不也擬定了許多的管制政策及相關配套措施,如果單就是中國政府的作為便斷然扣上「政治凌駕商業」的結論,便陷入了意識形態的操弄,而失去洞察其他觀點的可能性。
螞蟻IPO受阻的事件,除了可以看見政治、經濟的緊密關聯外,也可以令人反思身處金融體系運作之下,人們是否有意識到其合作的本意?另外,面對金融科技創新背後隱藏的代價為何?可能是我們個人的使用者行為數據,抑或是創造出一間「大到不能倒」的企業,當人們大力批判資本背後的剝削、壓迫與不正義時,或許應該先想想又是誰創造了這樣的資本集中?
Comments